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

半導體三雄攜手 催生18吋晶圓

半導體三雄攜手 催生18吋晶圓
2012年正式量產
美國英特爾、韓國三星電子與台積電昨共同宣佈18吋(450mm)晶圓試產時間表,三方共識是,2012年將是半導體產業進入18吋晶圓製造的適當時機。這代表半導體三巨擘將積極共同推動18吋晶圓時代到來。
目前半導體業晶圓製造主流是12吋,想像一片面積相當12吋披薩(Pizza)大的晶圓,價值高達買一輛昂貴的賓士汽車;2012年,半導體晶圓製造將邁向18吋,不僅廠商投資額比12吋需增加多倍,一片晶圓的價值更是嚇人,可能接近一台上千萬元的勞斯萊斯汽車。
根據業者估計,一座12吋晶圓廠投資額約逾30億美元,但一座18吋廠投資額卻需達120億美元以上,比12吋廠多達三倍,投資門檻相當高,非單一家廠商可以負擔得起。
高門檻投資建廠金額之外,18吋廠的技術、設備、材料也存在諸多障礙待解決,這也是英特爾、三星、台積電面對18吋晶圓發展的高挑戰,需三方共同召集相關廠商合作,才能克服種種障礙。
英特爾、三星與台積電期望,藉由一致的產業標準、合理調整12吋設施、自動化流程及建立工作進度的共識,將有助提升半導體業投資報酬率,大幅降低18吋的研發成本,減少風險與轉嫁成本。
12吋既是目前晶圓製造技術主流,為何還需發展18吋晶圓?原因是晶圓尺寸越大,越有助降低積體電路的製造成本。以個人電腦晶片為例,一片18吋晶圓所產出的晶粒數是12吋晶圓產出的二倍以上。較大尺寸的晶圓不僅可降低每一顆晶片產品的生產成本,也可能有助減少資源消耗。
過去半導體業每十年即推進更大尺寸的晶圓世代,如2001年,半導體業順利導入12吋晶圓量產,與1991年第一座八吋廠投入量產,相隔正巧十年。英特爾、三星與台積電共識,2012年是產業進入18吋晶圓生產的合理時程,但18吋複雜度極高,是否能在2012年即四年後順利跨入量產,還有待努力。 (記者洪友芳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